礦難,又見礦難。
  盡管一再投諸關注的目光,盡管一再總結血的教訓,無情的悲劇依然在上演。
  今年1至5月份,山西省共發(fā)生各類煤礦死亡事故64起,死亡212人,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4起,多死亡106人。作為我國產煤大省的山西省,同時也成了煤礦事故的高發(fā)區(qū)。
  日前,國務院安全生產檢查組在山西進行了1
0天的檢查。在檢查一個個安全隱患的同時,檢查組和山西省政府部門也在思考,煤礦安全生產如何才能落到實處?山西省的煤炭,何時才不給人以“帶血”的形象?違章:利益驅動
  發(fā)生在孝義市驛馬鄉(xiāng)孟南莊的“3·22”特大煤礦事故,奪去了72名礦工的生命。
  事故調查表明,這家煤礦是典型的非法生產。事故發(fā)生前,有關部門不僅多次對其下發(fā)停產通知,甚至還用鐵鏈鎖住其提升設備。令人驚嘆的是,礦主不知哪里來的膽子,竟然砸開鎖鏈開工生產。
  原因也簡單——利益是最瘋狂的驅動器。去年以來,煤炭市場逐步好轉,價格一路上揚,從最低時的每噸100元左右上升到最高時的近500元一噸。用一位礦主的說法就是“比挖金子都來錢”。高額的利潤足以促使一些人鋌而走險,何況不少礦主背后還有這樣那樣的“后臺”。
  與利益的動因相比,行政與法律的約束卻顯得相當薄弱。非法生產的煤礦,大都是在出了人命之后,才受到嚴肅的處理——換言之,如果僥幸沒有發(fā)生事故,對其處理手段便不夠有力。
  以情節(jié)最嚴重的私開礦為例,各地普遍反映《刑法》和《礦產資源法》對私開礦的刑事制裁,在實踐中難于操作。對私開礦主,大多只能刑拘一星期了事。
  煤炭開采已有上百年歷史,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安全操作規(guī)程,只要按章操作,就不會發(fā)生事故——這是煤炭生產的常識。凡發(fā)生安全事故的煤礦,無一不存在違章作業(yè)。
  國務院安全生產檢查組在襄汾縣賈罕煤礦抽查了幾只礦燈,全部失爆。在孝義市小青河煤礦,礦方居然把礦燈交給工人帶回宿舍自行充電——這樣做的后果是,一旦發(fā)生事故,可能連下井人數都統(tǒng)計不清楚。
  對規(guī)章的忽視,其實是對礦工生命的漠視。安全需要大量的資金設備投入,而在一些礦主那里,礦工的生命安全被當做“成本”壓到了最小。在他們眼里,礦工的生命不過是等價于一筆賠償金,而就連這筆賠償金都經常難以兌現。
  這并不是一道難解的題,臨汾市堯都區(qū)的做法就頗具特色。他們規(guī)定,工人下井必有礦長帶班,礦長不帶班,工人可以拒絕下井——生命具有同樣的尊嚴,礦主總不能把自己的命也不當回事吧。瞞報:社會因素.
  去年的富源煤礦,今年的陽泉溝煤礦,發(fā)生事故后老板的第一反應是瞞,第二反應是逃。
  瞞報事故,除了礦主的個人素質原因之外,還有更深刻的社會因素可尋。陽泉溝煤礦事故的隱瞞,竟有政府官員參與其中。
  除了官商勾結的黑幕之外,還有一個促使其隱瞞的原因。省政府規(guī)定:發(fā)生3人以上死亡事故,全縣煤礦停產整頓;發(fā)生10人以上事故,全市(區(qū))煤礦一律停產。在一片大好的煤炭市場形勢面前,停產就意味著損失。為了不“株連九族”,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產生隱瞞的動因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  為了使安全事故真正做到責任分明,一種更為科學的方法正在制定之中:建立煤礦安全條件評價系統(tǒng),對煤礦進行安全分級管理。發(fā)生事故后,只對同級煤礦進行整頓,而不影響其他的煤礦生產。
  檢查組在檢查結束后向省政府通報情況時,提出了一個“很難理解”的問題。那就是有的地方不落實國家批復的處理決定,擅改處理意見,有些地方不等上級批復,自己就對責任人先行從輕發(fā)落。
  某市在匯報中,還將一次發(fā)生6人以上死亡事故的鄉(xiāng)鎮(zhèn),書記、鎮(zhèn)長不得提拔重用當做“經驗”———檢查組長王德學當即指出,這不是提不提拔的問題,而是要嚴肅處理的問題。
  有頭無尾,大事化小,“板子舉得高落得輕”……其中固然有著深刻的原因,但卻可以從最淺顯處解決:嚴格執(zhí)法執(zhí)紀。
  顯然,動真格就可以見實效,臨汾市從去年以來,對在6起重特大事故中負有責任的81名黨政干部給予了相應處分,其中25人被追究刑事責任。山西全省今年1至4月,共處理事故責任人95人,其中副縣級以上干部5人。督察:落到實處.
  國務院安全生產檢查組來山西省的目的很明確——通過企業(yè)查政府,檢查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文件精神在各級政府的落實情況。
  然而,檢查組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企業(yè)的“安全糾察”——幾乎在每一家企業(yè)都可以隨手查出幾處安全隱患:煤礦風機房無人值守,備用電源開動不起來,鄉(xiāng)寧縣一家煤礦甚至還用騾子下井拉煤。
  這些隱患一經檢查組指出,立即得到了整改。人們在佩服檢查組“水平高”的同時也不禁生疑——如果連一個縣煤礦的安全隱患都要國家級的檢查組來糾正,那么安全形勢就很難說令人樂觀。
  山西省長劉振華和呂梁地委書記郭海亮都這樣發(fā)問:為什么國家檢查組可以發(fā)現的隱患,我們當地卻沒有查出來?
  在山西很多縣市,煤炭局與安全監(jiān)管局還是兩塊牌子,一套人馬,既當“教練員”又當“裁判員”的身份,使得很多督查難以落到實處。疏于督查,忙于“護短”,又使得一些地區(qū)不是目光向下、向內查問題,而是對上“應付”檢查組。也許,這種心態(tài)才是安全最大的隱患。
  下面的“對策”,顯然需要上級部門更為強硬的政策。臨汾市的做法是,由市政府面向社會招聘100名煤礦安全監(jiān)察員,對全市500多座煤礦每礦必到,每井必下,每日必報,直接向市政府負責。呂梁地區(qū)也向全區(qū)煤礦派出了同樣具有“安全欽差”身份的駐礦安監(jiān)員,同時面向社會建立舉報制度,舉報一座私開礦的獎金高達10萬元。
  安全不是不可控的,所以我們相信,只要各級政府上下協(xié)力,真抓實干,山西煤炭生產安全的局面定會有大的改觀。出路:做大做強.
  任何一場事故,都有其直接的原因和深刻的綜合背景,煤礦事故亦不例外。
  除了“領導不重視,措施不得力,落實不下去,嚴格不起來”等等可以用于所有安全事故的普遍性原因之外,一個具有“山西特色”的原因恐怕是不言而喻的———山西的煤礦太多了。
  近年來,山西省的各類礦井幾經整頓,由1998年前的9000多座下降到目前的4000座。即使如此,“出事”的概率還是太大了———以每座礦安全生產10年計,就足以使山西天天有煤礦事故發(fā)生。
  在山西,6萬噸的礦井仍占多數。而達到20萬噸以上、形成規(guī)模的煤礦,只占全省總數的4%。走聯合之路,做大做強,顯然是山西煤礦安全與發(fā)展的出路。
  現在,呂梁、臨汾一些縣區(qū)已開始與省內的山西焦煤、大同煤礦以及省外的徐州、兗州、七臺河等大的煤炭生產企業(yè)聯營。一方需要擴張資源,一方需要擴大規(guī)模提高技術,一項合作雙贏的“路線圖”計劃已初步上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