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0日,國內最大太陽能發(fā)電項目——青海省格爾木200兆瓦大型荒漠并網光伏電站一期工程開工。將于2010年9月投產的一期工程,年發(fā)電量約 3600萬千瓦小時,年節(jié)約標煤約1.25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067噸,減少粉塵排放約175噸。這意味著我國在推動低碳經濟的發(fā)展過程中將再進一步。
低碳經濟的潮流席卷世界。這個以低能耗、低排放、低污染為基本特征,以應對碳基能源對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,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為基本目的的新生事物,融合了低碳發(fā)展、低碳產業(yè)、低碳技術、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(tài)。
人類怎樣實現低碳經濟的長遠目標?許多專家都抱有這樣的觀點,低碳經濟的核心是低碳能源技術,那么,能否牽住低碳技術這個牛鼻子,就成了我們邁向低碳世界的關鍵。
低碳技術成為各國戰(zhàn)略重點
技術是抵達低碳經濟的關鍵,換另外一種說法就是,技術是低碳經濟的瓶頸。
“上個世紀60年代,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熟,并在美國的軍事實驗室大量應用,90年代利用大量投資,互聯網得以迅速產業(yè)化。而現在低碳能源技術在產業(yè)化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,根本原因就在于低碳能源技術不能滿足大規(guī)模應用的需要,技術是現階段低碳經濟產業(yè)化的瓶頸!敝袊痛髮W中國能源戰(zhàn)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郭海濤表示。
技術是制約低碳經濟的關鍵性因素;谶@種共識,在發(fā)展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各國戰(zhàn)略重點的情況下,低碳能源技術的開發(fā)也成為世界科技前沿的一個重點領域,每一個大國都把先進的低碳能源技術作為根本性戰(zhàn)略,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。
低碳能源技術種類繁多,但大致都可以歸結為這幾個方面:提升能效技術、節(jié)能技術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、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等。
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表示,現在全球已經有50多家金融機構投資13億美元進行低碳技術開發(fā),以期在低碳經濟方面占領技術制高點。這些低碳技術廣泛涉及石油、化工、電力、交通、建筑、冶金等多個領域。涵蓋內容有煤的清潔高效利用、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高附加值轉化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開發(fā)、傳統技術的節(jié)能改造、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等。
隨著低碳技術的突破,能源產業(yè)的價值鏈分布可能會發(fā)生變化,那就是價值可能分布在高技術產業(yè)領域,向最掌握低碳經濟核心技術的環(huán)節(jié)和鏈條傾斜,而非目前向資源型企業(yè)傾斜。
風險防范意識不可缺少
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產業(yè)經濟部部長馮飛向我們描述了新能源汽車的發(fā)展路徑。上世紀90年代初,全球醞釀了一場汽車技術的革命,經過了10多年的摸索、探討和發(fā)展,技術路線越來越清晰、產業(yè)鏈也逐漸完整起來。“最終將電動化鎖定為新能源汽車的未來趨勢。我們看到的是這個結果,然而看不到的是,此前的大量投入都是打水漂。”
新能源汽車的例子說的正是風險!八^的高技術產業(yè)就是技術還不成熟的產業(yè),總是以不斷地投入,去推動新技術替代舊有技術!瘪T飛說。在低碳經濟領域,當然還存在一定的技術風險。此外,在市場、經營方面都會存在風險。
“避免過熱投資,低碳能源技術的發(fā)展也需要國家在某些方面進行引導!庇嘘P專家表示。
低碳能源技術進步的步伐在逐步加快。馮飛認為,能源技術正像IT行業(yè)出現的摩爾定律差不多,一方面新技術快速發(fā)展,另一方面成本也在成倍降低。能源技術的突飛猛進可能會導致新的商業(yè)模式、新的服務設施和新產業(yè)的出現,不過這并不代表低碳經濟會很快到來,這還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。
我國應盡早進行科技儲備
“富煤、少氣、缺油”的資源條件,決定了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。電力中,水電占比只有20%左右,火電占比達77%以上,“高碳”占絕對的統治地位。據計算,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.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,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%和70%。同時,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(yè),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(yè),而工業(yè)生產技術水平落后,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。
“在我國,煤炭的使用是很大的問題,所以國家正積極地鼓勵大家對碳儲存、碳捕獲技術做大規(guī)模的研究和開發(fā)!眹野l(fā)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研究室主任姜克雋說。
我國發(fā)展能源科技,要早謀劃、早安排,建立能源科技儲備。當前要瞄準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,積極開展研究開發(fā)和示范工作。徐錠明建議,我們要一方面依托現有最佳實用技術,淘汰落后技術,推動產業(yè)升級,實現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;另一方面大力推動相關技術創(chuàng)新,包括碳捕獲和碳封存技術、替代技術、減量化技術、再利用技術、資源化技術、能源利用技術、生物技術、新材料技術、綠色消費技術、生態(tài)恢復技術等,通過理論、原理、方法、評價指標等方面的創(chuàng)新,尋求技術突破,以更大限度提高資源生產率及能源利用率。
徐錠明還表示,我國有廣闊的市場,應歡迎并引進國外的先進理念、技術和資金到中國來,共同示范,共享成果,為我國低碳經濟技術發(fā)展開創(chuàng)新的道路創(chuàng)造條件。
來源:中國石油報
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"來源:煤炭網www.jingweixianlan.com 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為"煤炭網www.jingweixianlan.com "獨家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來源:煤炭網www.jingweixianlan.com ",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,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,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。
網站技術運營: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、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
總部地址:北京市豐臺區(qū)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
京ICP備18023690號-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